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召唤大纵横时代 > 第一百章 新兴阶级(下)

  “嗯!刘司空这是明白我的意思了!”江河闻言,不由赞叹,对工人的管理的确是他现在急需考虑的事情。

  以往官府雇佣这些工人都是短期,从一到三个月不等。毕竟大陈承平日久,已经很久没有长期作业的需要了。

  这些地方官往往也都是在地方留职已久,升迁无望,也不想着做出政绩,更不想着兴修工程。若是大动土木还难免遭到苛责,在做出成绩之前先挨上一记斥责。

  可江河上任之后就不一样了,在江河看来,天下最繁华的洛阳城也不过是个只有四十万人居住的小城市罢了!

  为了满足江河的新政需要,维持一支工人作业队伍,至关重要。而作为长期需要政府供养的队伍,自然需要良好的管理。

  与层级鲜明的军队和官吏体系不同,工人作业的管理跨度很大,一个工头可以管三五十人都不成问题。因为低难度的工程作业并不需要十分严格的管理。

  最后,两人讨论决定,把手下的三万工人统归于建筑司下,分作十个建筑队,每个建筑队以工部所派遣的监督、核查官员统领。

  每个建筑队又分十个中队,每个中队又分十个小队,这样算下来平均一个小队有三十人左右。

  在小队设置工头,以高级工人管理。在中队设置监工,官阶定为正九品,在建筑队的诸官也各有职分。

  这样,户部又多了近两百人的官吏缺口。这也让江河有些发愁,如今在京各司所有官员加在一起连六千人都不到。而且这还只是目前的缺口,等到这个制度普及到了各地,不知要多出多少个低级官吏来。

  “这个问题也好解决!你与申尚书商量商量,可以在太学中找些寒门子弟,从他们中选举肯吃苦的来担任此职!”

  虽说江河在各地设立了大学,可并没有废止太学。这一万多来自天下各地世家的太学生,在江河手中简直如同人质一般。

  同时,江河也引荐了一大批寒门子弟入学太学。虽然太学的讲师让江河调走很多,可毕竟还是有苏轼、黄庭坚坐镇,教学质量不降反增,还是稳坐第一学府的位置。

  与江河提出的面向社会的大学不同,太学生可是可以直接被授予官职的存在。对于这些入学太学的学生来说,只要肯下功夫,已经是半条腿迈入官场了。

  好在江河对于成立建筑队的时间没有咬太紧,刘义可以慢慢扩充工部官员。

  这个问题也给江河提了一个醒,自己靠着系统是不缺高级官员了。可是这些八九品的吏员才是自己的统治基础。

  一个县中,除了县令、县丞和县尉,算是官之外,其他官员都是低阶吏员,他们的数量十倍于官。与士兵还能在沙场上杀敌立功,逐步升迁不同。

  这些低级吏员不能向他们的上级那样着眼于上位者,几乎只能一辈子待在本地。这样就形成了“铁打的衙门,流水的官”的情况。

  在江河看来,自己的吏员太少了。两年之前,自己还在兖州,那时候自己麾下吏员只有三百人,把自己麾下各郡的吏员算上也过不了千人。

  可自己如今统治的是整整四个州,甚至在未来还要统御天下,这天下九州,百余郡国,哪里能靠着自己手下仅有的吏员来办事呢?

  江河选吏,极为严苛。不能沾染世家背景,不能不认可新政、不能作风有问题。这些遍布天下的吏员是他政策的第一层实施者,如果出现敌人,那后果不堪设想。

  建设培养吏员的学校,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!

  不止是重新培养官吏,还要把已有的官员投入其中,重新教育教育,甚至在官员升迁之前也要进入官吏学校,教授新政要点,树立品行。

  唤来刘散与申时行,把这个想法与二人一说。哪料申时行竟然已经把他写入了发展规划当中,江河听罢申时行的建议,大为赞同。

  见江河对这个官吏学校这么上心,申时行心中已经想好等回去之后一定要着力加重此方向。刘散则认为这官吏学校,既然是对官吏进行培养,怎么着也该让吏部参与进去。

  毕竟吏部可是管着四品一下官员的认命、升迁。

  于是江河便下令着两部官员共同商议,拿出个办法,若是可行,直接交付工部,开工建校。

  当朝廷公布的工人待遇放出后,工地上的工人喜极而泣。

  从前他们只能被人换做过更人,从事低贱的徭役工作。工作时候风吹雨淋,得病而死、疲劳而死者不计其数。

  可现在不同了,他们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,甚至还有了极多的福利。不止是在新区免费分得的房子,还有医疗、教育等一些列福利。

  因公事受伤、得病全部由政府出钱医治。家中的孩童若是处于适教育阶段,还可以免费进入小学堂学习。

  小学堂的学制虽然只有三年,教授的先生也只是普通的读书人。但是三年下来,也能把字认得个七七八八,还能学到一些算术和自然知识。

  可惜各地的书院根本无法满足普及的教育需求,江河又忙着建小学校,没有教授中等知识的中学。这些从小学校毕业的幼童,只有那些才能特别出众的人,才能由官府出钱进入各地的学院读书。

  各地学院的办学水平不一,但也比私塾和小学校好太多了,里面的学生都是学习过基础知识,想更进一步学习的人。学院所教授的知识水平更是不一,大概在中学到大学之上。

  这些传统学院,教授儒家五经以及诸子典籍,在文学方面极高,可在自然科学方面,真的不高。这种学科的偏差是现在江河无法更改的。如今的他能把希望放在小学校中,希望能从教育的普及当中,倒逼这些学院改革。

  除了这些待遇之外,更令工人们高兴的莫过于工作更加有了盼头。以往为朝廷服徭役,只能吃这一口青春饭,过了四十,身体机能就在下降。

  六七十岁的过更人,不能再服役,又没有两亩田地可以养老,只能饿死街头,了却此生。

  新规上更是规定,只要与官府工作超过二十年,等到六十岁之后,就可以进入朝廷设立的抚养院。日日二餐皆又朝廷供养不说,夏日有葛,冬日有裘,再不复冻死街头。

  如此丰厚的条件当然吸引了一大批人,虽然很多人仍在观望,但不乏胆子大的,敢于相信朝廷政策的农民卖掉了本就不多的土地和即将倒塌的房屋,来到城中,加入到了洛阳城的建设中。

  看着工部建筑司衙门人潮汹汹,江河感到无比的欣慰。不需十日,江河第一批的工人就以招募完毕,加上之前的三万人,一共五万名年轻力壮的工人和他们的家人成为洛阳城中的新兴阶级。